我院西南队列团队在《Environment International》发文,发现自然人群中居住地绿地与人体肠道菌群关联的流行病学证据
发布时间:2022-04-14 15:04
近日,四川大学华西公共卫生学院“西南区域自然人群队列”项目组在环境与健康领域知名期刊《Environment International》发表了题为“Association between residential greenness and gut microbiota in Chinese adults”的原创性论文。该文首次揭示了居住地绿地与人体肠道菌群在自然人群中的关联,并为居住地绿地促进人体健康的潜在机制提供了新线索。
环境流行病学领域已有一系列研究报道了居住地绿地与人体健康的关联。现有观点认为二者关联主要通过减少大气污染、缓解精神压力、促进体育锻炼等因素介导。近期,有学者提出居住地绿地与人体微生物的潜在关联,认为居住地绿地可通过调节人体内外的微生物群产生健康效应。然而,相关研究极少,目前尚缺乏自然人群流行病学研究证据。针对上述科学问题,该文基于国家重点研发计划“精准医学研究”重点专项“西南区域自然人群队列研究”项目(又称China Multi-Ethnic Cohort study, CMEC)四川地区表型与肠道菌群数据,采用现代因果推断的逆概率加权方法探索了自然人群中居住地绿地与肠道菌群的关联。研究发现,居住地绿地面积增加与肠道菌群α多样性增加显著相关,且二者在不同调查点、抗生素服用以及传统多重线性回归方法等敏感性分析中均呈现稳健关联,提示更高水平的居住地绿地暴露有利于促进更有益健康的肠道菌群组成。此外,该文还发现居住地绿地和一些较为重要的肠道菌群显著相关,如在肠道菌群中占主导地位、可产生短链脂肪酸的厚壁菌(Firmicutes)以及和结肠直肠癌有重要关联的消化链球菌(Peptostreptococcaceae )。该文提供了居住地绿地与肠道菌群关联的首个人群流行病学证据,提示富集以肠道菌群为代表的人体微生物多样性可能是居住地绿地影响人体健康的另一重要路径,为探索居住地绿地的潜在健康效应机制提供了新思路。
四川大学华西公共卫生学院(华西第四医院)为论文第一单位。该研究论文主要参与单位有:成都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重庆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贵州医科大学公共卫生学院、昆明医科大学公共卫生学院、西藏自治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西藏大学等。四川大学华西公共卫生学院(华西第四医院)2019级硕士研究生吴鲲鹏、助理研究员郭冰与莫纳什大学郭玉明教授为该文的共同第一作者。华西公共卫生学院(华西第四医院)赵星教授、裴晓方教授与左浩江博士为该文的共同通讯作者。华西公共卫生学院(华西第四医院)李晓松教授曾任“西南区域自然人群队列研究”项目的首席科学家,为西南自然人群队列的建立做出了突出贡献。该研究得到了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等项目的支持。
论文链接:
https://www.sciencedirect.com/science/article/pii/S0160412022001428
Copyright 2017 - 2018 © 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四川大学) 电话:028-85502306
地址:成都市人民南路3段16号华西公共卫生学院科教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