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院西南队列团队在《American Journal of Epidemiology》发文,系统阐明大型队列研究中调查员误差的流行规律特征
发布时间:2022-02-11 15:09
近日,四川大学华西公共卫生学院“西南区域自然人群队列”项目组在流行病学领域顶尖期刊《American Journal of Epidemiology》在线发表题为“Interviewer Error within the Face-to-Face Food Frequency Questionnaire in Large Multisite Epidemiological Studies”的原创性研究成果。该文系统阐明大型队列研究中调查员误差的流行规律特征,为提高大型队列调查质量提供了科学依据。
大型队列研究常通过面对面调查的方式收集信息,调查员需根据问卷对调查对象进行提问、并对不清楚的回答进行追问、最终应正确理解和记录调查对象的回答。在此过程中,调查员可能有意或无意偏离既定的调查规范,引入调查员误差,进一步影响研究结果和结论的准确性。在多中心队列研究中,由于调查员来源广泛、管理和培训难度增大等,调查员误差可能更为严重。然而,大型队列研究中调查员误差的流行规律特征不明晰,导致缺乏针对性措施精准提高问卷调查质量。
本研究是以国家重点研发计划“精准医学研究”重点专项“西南区域自然人群队列研究”项目(China Multi-Ethnic Cohort study, CMEC)基线调查为基础。为提高调查质量,西南队列系统构建队列问卷调查的质量控制方法学体系,实施中采取调查过程全程录音和调查问卷质量评审机制,并于24小时内将评审结果反馈调查员,做到精确到每个题目的质量控制。基于西南队列食物频率问卷的录音质控数据,该文首次系统研究了调查员误差的流行现状和相关影响因素,并进一步提出降低调查员误差的可行策略。研究发现,调查员误差的存在较为普遍,但发生率处于极低水平,且在调查员水平与调查问题水平均存在显著的聚集性。
研究还发现,复杂问题容易发生调查员误差。比如涉及食物定量的问题(单次食用量)发生调查员误差的风险较高;13种食物中,涉及定量复杂的食物(豆类)、季节性食物(蔬菜、水果、薯类)、食物大类(杂粮)等复杂问题发生调查员误差的风险较高。对调查员误差进行修正后,基于修正数据集估计的食物日均食用量的均值和标准差都有不同程度下降,下降幅度介于1.41%到51.15%间。这提示,调查员误差的存在可能导致研究结果的不准确,有必要采取针对性措施控制和降低调查员误差。
四川大学华西公共卫生学院(华西第四医院)为论文第一单位。该研究论文主要参与单位有:成都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重庆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贵州医科大学公共卫生学院、昆明医科大学公共卫生学院、西藏自治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西藏大学等。四川大学华西公共卫生学院2018级硕士研究生孙承媛与助理研究员郭冰为共同第一作者。华西公共卫生学院(华西第四医院)赵星教授和肖雄副研究员为该文的共同通讯作者,刘祥讲师为本文的共同作者。华西公共卫生学院(华西第四医院)李晓松教授曾任“西南区域自然人群队列研究”项目的首席科学家,为西南自然人群队列的建立做出了突出贡献。该研究得到了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四川省科技厅项目的支持。
论文链接:
https://academic.oup.com/aje/advance-article/doi/10.1093/aje/kwac024/6524299
Copyright 2017 - 2018 © 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四川大学) 电话:028-85502306
地址:成都市人民南路3段16号华西公共卫生学院科教楼